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

伤寒论

原文: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


倪海厦注解:

如果白天得到的病,就是发于阳,过一个晚上,就是第二天了,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,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,所以说“七日愈”。如果晚上得到的病,就是发于阴;到白天了,才开始算天,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,足足六天之后,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,会自己痊愈,所以说“六日愈”。不管是阴病或阳病,得到感冒,正常的话,六天一定会好,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, 一个礼拜会好。

“阴阳”二字释义颇泛,以寒热分“阴阳”,寒为“阴”,热为“阳”。以表里分“阴阳”, 表为“阳”,里为“阴”。以脏腑分“阴阳”,脏为“阴”,腑为“阳”。以上下分“阴阳”,上为“阳”,下为“阴”。以左右分“阴阳”,左为“阳”,右为“阴”。以气血分“阴阳”,气为“阳”, 血为“阴”。以实虚分“阴阳”,虚为“阴”、实为“阳”。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、水份、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“阴”,身体之抵抗力、细胞之新陈代谢力、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“阳”。


刘渡舟注解:

本条以寒热的不同证情,辨病发于阴或发于阳,有以阴阳两纲来统摄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。

“阳”指阳证,阳经的病证;“阴”指阴证,阴经的病证。正被邪伤则恶寒,阳与邪争则发热,既有发热,则知正气不衰,阳气尚旺,抗邪有力,故多属阳经之证,即阳证。三阳经病,阳气皆盛,故均以发热为主。太阳有发热恶寒,少阳有往来寒热,阳明有蒸蒸发热、日晡潮热。故凡以发热为主者,多属阳证,即“发于阳也”。无热恶寒,则是阳虚阴盛,正气虚衰的表现,因此多属三阴经病,即阴证。如三阴病,常见恶寒、厥逆而不发热,正是“发于阴”的征象。

治病当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而本条以最明显的寒热二证来辨阴阳,实有提纲挈领之妙。六经辨证,虽一言难尽,但只此一句,便高度概括了三阴三阳为病的证候特点。因此,后世医家认为此条应“冠于六经之首”,是很有道理的。《外台秘要》载:“发于阳者,可攻其外;发于阴者,宜温其内。发表以桂枝,温里宜四逆”,指出了本条证候的治法,可作参考。有的注家认为太阳病中风叫病发于阳,伤寒则叫病发于阴,未免有些局限。

至于文中后半段“六日愈”、“七日愈”之说,仅是对疾病预后的推测。阳数七,阴数六是根据伏羲的河图“水火成数”、“阴阳奇偶”等推算而来。河图记载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,“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”,因此,阴、水成数为六(偶数),阳、火成数为七(奇数)。水的成数是六,水属阴,故阴数六;火的成数是七,火属阳,故阳数七。病为阳证,当在阳数之期愈,故云“七日愈”;病为阴证,当在阴数之期愈,故云“六日愈”,其说的科学意义,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
胡希恕注解:
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
这一段也很重要,它讲太阳病啊。太阳病是表证,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。那么差别在哪儿呢?少阴病偏虚偏寒,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,那就指太阳病,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。没有热,一味是恶寒,那不是太阳病,是少阴病了。就是说疾病的伊始有这么两类表证,有发热恶寒的,是发于太阳病;无热恶寒的,是发于少阴病。

“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”,这是个约略之词。真正的伤寒病,我也得过,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,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关键。老太太们都知道,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,好,大约在这个时候;不好,在这个时候也减轻。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,这个病就没问题了。那么这个数呢,也是约略之词。

至于下面说的“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”,这是一种附会之言。古人有(些人)拿这十个数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这谓之“生数”;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叫“成数”,这是五行的生成,这是五行学说。你们把这个数字排一排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在上头,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在底下,一对六,二对七,不就这样子嘛。这个“一”是奇数,属于乾,乾坤的乾,就是天。偶数属于阴,属于地。他说天一生水,“一”,属于天了,阳嘛,天一生水。你看看对应的是六,所以地六成之,这六是地呀,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,他是这么看的。他说天生则地成之,地生则天成之。数一摆就看出来了,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。那个“二”,又是地了。“地二生火”,你看二底下是七,就是天了,天七成之。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,“天三生木”,底下呢又该是地了,地八成之。“三”过去不就是“四”了嘛,“四”又是地了。“地四生金”,底下是九,九是天,“天九成之”。到五又是天了,“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”。这个五行啊,是瞎造的,这么搞出来的。

那么阳数七、阴数六啊,就是根据这个(五行),这是瞎说,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。这就是五行的生成,十个数字。这没什么意思,但是前面的那几句话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”(有道理);“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”,这是一种约略之词,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。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