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伤寒一日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为不传,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
倪海厦注解:
一开始初得病,是在人体的表面,也就是太阳,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,如果是进入阳明,就是肠胃,阳明无死证,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,不会再进,到此结束。如果是进入少阳,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
一日,是一候,差不多不足七天,正确算起来,足足六天,为什么六天?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,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,在风水地理上,有节气,从立春到雨水,这中间相隔十五天,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,每十五天分成上元、中元、下元,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,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、中元、下元如此累积起来,在易经八卦来讲,这是宇宙间的东西,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,台风来的时候,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,也没有连热五天、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。大寒,也没有连冷五天的,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,阳会回复过来,这是自然界的现象,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,超过六种转变,所以易经是六个爻,所以一候,是阳六,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,人也是这样反应。脉静者,为不传也,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,如果摸到脉是浮缓,到第六天还是浮缓,这病不会传经,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,不会再进入里面了,静就是脉没有变。若脉数急者,为传也,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,突然跳的很数很急,就是往里面传了,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,不一定的,为什么不一定?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,例如情志受到影响,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,如果正好感冒,却遭小偷,被吓一跳,恐伤肾,就进入少阴了,如果正好感冒,跟老公吵架,怒伤肝,就进入蹶阴了;这就是传经,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。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,例如吃了抗生素,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,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。所以保持平常心,不要吃西药,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,“百病风之始”,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。
刘渡舟注解:
4、5这两条通过对脉证的分析,来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,使医者懂得如何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,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。
“伤寒”在此泛指太阳病,包括中风与伤寒在内。“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”,是指外邪初犯体表,太阳首先受邪,欲知其病情是否传变,则应以脉证作为判断依据。其人“脉若静”,即指脉不数不急,原浮脉不变,反映太阳之邪仍在表,没有传变的迹象。亦可体会为“脉静”是正复邪却,邪气不能干扰正气,表邪将解,有自愈机转的倾向。二者均说明正气抗邪有力,邪气尚未传里,所以说“为不传”。“脉数急”与“脉静”相对而言,脉由平静变为数急,反映邪气有化热入里之势。“颇欲吐”,指病人有恶心很想吐的证候。由于少阳病有心烦喜呕的特点,故“颇欲吐”一证在此多代表邪传少阳的征象。“燥烦”,赵本作“躁烦”,是阳热内盛之证,在此则代表阳明之里已有邪热。“欲吐”与“躁烦”,均非太阳本证,乃是太阳之邪向里传变,或传少阳或传阳明的表现,而反映在脉上,又有“数急”的变化,所以说太阳病有了传经的趋向。
胡希恕注解: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,为不传;颇欲吐,若躁烦,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
伤寒病,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,所以说太阳受之,不过这种话是有语病的,什么语病?还是说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,有这个(经络的)味道,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。不光是伤寒病,就是感冒也是如此,一开始都是太阳病,尤其第一天。如果脉平静,平静是怎么样儿呢?就是不特别大,不特别快,这都说明病轻,一般轻病是这个样子,这样子则病是不会传的。什么叫作“传”呢?仲景的书讲表里相传,开始病在外,它往里头传,传入半表半里,(再)传入里。
当大夫应知道病轻病重,虽然开始在太阳病,一看脉象比较平静,那么这个病不要紧,吃点发汗药就会好了。吃点感冒冲剂、桑菊饮片,甚至喝点姜汤也能好的。
假设说“颇欲吐,若躁烦”,“颇欲吐”就是内传少阳的情况,少阳病尤其是柴胡证,心烦喜呕。“颇欲吐”这个“颇”字很有意思,不是说这个人得了感冒,稍稍有点恶心,就要传了的意思,“颇”就是很的意思,心里闹得慌,要吐。
“若躁烦”,这个躁烦,阳明病,热在里头,人就发烦躁,烦躁得厉害。搁个“躁”字,不安,躁者乱也,人一点儿也不安静,起来又躺下,而且发烦,烦是个热象,发烦热,这有内传阳明的证候,而脉又是数急,数就是快,急更快,就是快得厉害,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相差太多了,这个病必传,来势挺凶。
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,大夫必须在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,传与不传。这个要“传”,即便你就是治得对,治得正确,依法来治的,(病)也不(一定)马上就好的。当然,对这个病要重视了。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,临床上千万要注意。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,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,它没停止。这你得要注意了,尤其是留到病房里的,你要勤看一看,这肯定是要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