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
伤寒论

原文: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

倪海厦注解:

太阳病的中风证,就有下面的症状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,如果肠胃功能很好,体力很好,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,如果不动,不会得,如果运动后,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,突然受风、受寒,感冒了,就会摸到很浮的脉,浮的脉,就是有外证,有表证。所以如果摸到很浮,很紧的脉,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。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,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。为什么会发热,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,会有热能散发出来。这里的“汗出”是主证,是一种“病汗”,平常没事, 天气很好,大家都不流汗,只有他一个人流汗,也是一种“汗出”的症状。这里的发热,有时候会发热、有时候没有发热;中风证的发烧,一般不是高烧、温度不是很高。所谓的风,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,寒,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。有一种滤过性病毒,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,病人完全没有汗,嘴巴讲好冷,摸身体是滚烫的,热能散不出来,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,这种就是。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,但是汗流出来,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。怕风,就是不喜欢吹到风,就是恶风。


胡希恕注解:

      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
      太阳病,就是指第一条的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这样的太阳病证。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,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,得感冒也有这个(现象),身上潮乎乎的,出汗并不太多,而且那个汗啊,觉着有臭(音xiù)味。发热,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,恶风比恶寒厉害。“脉缓”,缓脉和紧脉是相对应的,紧脉就像烟卷一样,裹得很紧,拿手一摁,很清楚。你要是倒出去一半,烟卷就是缓了,你按着也就软了,就不是那么硬了,这叫缓。为什么脉缓呢?就是因为出汗了,汗出来了,水分丧失了一部分,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。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,就一点汗都不出,脉特别紧。

      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:发热,汗出,不但恶寒还脉缓,这类的太阳病就叫作中风。这个“风”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,就是中的风邪,这是错的。它是因为怕风,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,其实就是个类型的问题。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,才有太阳病这种情况,这会儿见汗了,应该好了,但没好,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,这个汗达不到祛除疾病质和量的程度,虽然出汗但不能祛除疾病,(这就是中风)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,分这么两种情形(中风与伤寒)。

      那么古人说中风,就是把现象当本质了,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。古人嘛,仲景的时候,两千多年前,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,没法说别的(只能这么说)。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,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对了,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。可因为(中风)这个名字的关系,对于解释(清楚什么是中风)就成问题了,我们过后再谈,现在先不说这个。

      中风,这个“中”字还是有用意的,这个“中”就是拿箭射东西。“中者中于内”,这就说明出点汗但邪留到里面去了,出汗表就虚呀,可是表虚肌肉不虚,邪就深入到肌肉这个部位,所以古人叫中风。中风者,言其邪深也。这个邪就是病邪,所占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,所以搁个“中”字,这个“中”字还是很有意义的。但“风邪”的说法,现在不要信了,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,恶风是因为出汗,身上有热则一有汗非恶风不可。洗澡,大家都常经历,从热水里出来,出一身汗,那就怕风,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。(中风的时候)身上热又有汗,那就要恶风,不但恶寒还恶风,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。由于恶风,古人说是风邪,这风邪(这种说法)是不对的。

      但是这种证(中风)不妨碍我们治疗,例如太阳病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这类病,它有脉缓、发热、汗出,这一类的太阳病就叫中风证,(中风)这个病邪比较深,不在皮肤这一层,而在肌肉那一层。古人有句话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由于外表出汗了,皮肤疏松,所以邪乘着这个虚,它就往里面去,到哪儿呢?表还没罢,它进不到里面去,就在肌肉这里,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,桂枝本为解肌,不叫发表了,这是第二条。


刘渡舟注解:

      本条是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。

    “中风”,即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证,和今之属脑病范围的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口眼㖞斜的“中风”,名同而病异,不可混淆。在太阳病脉证的基础上,凡兼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缓的,就叫太阳中风证。中风为风邪所伤。风为阳邪,伤人较浅,病位在卫在表。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,卫阳与之相争,两阳相并,“发热”一证常先见,而且突出,故本条把发热列在诸证之首。“汗出”证是因卫阳被风邪所伤,卫不固营,又因风性开泄,使营阴不能内守,于是营阴外泄而为汗,汗出则营阴越伤。由于发热与汗出并见,故扪之肌肤多是热而潮润,而非干热灼手。“恶风”即指恶风寒而言,有风则怕冷明显,无风则怕冷减轻。恶风是因风伤卫阳,汗出肌疏之故。“脉缓”,指脉搏柔弱弛缓,与紧脉相对而言,在“太阳病”前提下见缓脉,即指浮缓之脉。脉浮为邪在表,脉缓为汗出营弱的反映。除上述证候外,还应包括太阳病总纲中“头项强痛”一证。

      从临床观察所见,太阳中风患者,每每先觉翕翕而热,随之则汗出,由于汗出肌疏,继而又有洒淅恶风之感。可见本条所列发热、汗出、恶风三证的先后顺序是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。

      太阳中风证,也称太阳病表虚证,所以称其为表虚,是因汗出伤营,营阴内弱,与太阳伤寒表闭营郁之表实证相对而言,切勿与内伤“表气虚”之黄芪证相提并论。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