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倪海厦注解:
太阳症状,分“中风”和“伤寒”,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,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,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,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“但热不寒”,在太阳少阳的时候, 有时候还会觉得冷、寒,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,全部是热证。少阳,就是“往来寒热”, 好像打摆子一样,忽冷忽热,一下冷一下热,这是主证。伤寒二三日,阳明、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,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,就是六天,如果经过了二三候,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,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,代表“表证”还在,并没有传经,颇欲吐,若烦躁者,为传也,很想呕吐、烦躁,少阳证的时候,胸胁苦满,如果想呕吐,有吐的症状、恶心感觉的时候,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。阳明证,因为是但热不寒,病人一定会烦躁,烦就是心情郁,心情很不好,压力很大的感觉, 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,看到人就很火大,很容易发脾气,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,情志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,晚上失眠反复,通通可以称为烦躁。所以看到颇欲吐,就是少阳证,看到烦躁的,就是代表阳明证。
刘渡舟注解:
4、5这两条通过对脉证的分析,来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,使医者懂得如何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,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。
“伤寒二三日”与“伤寒一日”,乃相对而言,指非太阳发病之初始。尽管太阳病已有二三天,但在临床表现上既无“燥烦”等阳明证可见,也无“颇欲吐”等少阳证出现,所以说“为不传”。
由此看来,伤寒一日有传者,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者,欲知其是否传变,主要应以脉证的变化为准,不可拘泥于发病的日数。伤寒外感热病,因其传变迅速、变化多端,故古人有“走马看伤寒”之说。医者应随时密切观察脉证,紧紧抓住传变的脉证反映,才可防患于未然,掌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。
胡希恕注解:
伤寒二三日,阳明、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上面说的是开始,一日。这里说,过了两三天的时间。那么如果这个病传,一定是有征兆的,传哪儿去呀?它由表往里传,或者传阳明,或者传少阳,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,肯定它不传。
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,但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、传与不传,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。怎么来观察呢?那么不外乎在脉证。开始两三天不传,那它肯定是不会传。这个(情况)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,两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,(出现)人也无力了、发烧不退、脉浮细这类情况。你看他胸胁满闷,呕逆啊,柴胡证就来了,这个病较为重。那么两三天还不传,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,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