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倪海厦注解:
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,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。八纲辨症中表里的“表”,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。太阳为寒水,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,手脚是温热的,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,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,调节体温。这寒水不是停滞的,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。
张仲景的观念: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,就是体力不够,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,平常素体虚弱, 本身就很虚弱的人,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,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,有一天突然感冒,风寒一进来,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,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,所以免疫系统一抗,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,在皮肤表面上抗争,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,浮在表面上。何谓浮?手指头轻轻的碰,就摸到脉就是浮脉,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,摸到的脉就是浮脉。为什么在表?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,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,就是脉会浮出来,人平常不会脉浮的。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?因为他肠胃好,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,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,西医的药物学说,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,但是感冒的时候,西医开抗生素的药,来增加抵抗力,抗生素下到胃里面,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,本来就是肠胃不好,才会表不固,才会抵抗力差,才会得到感冒,所以西药吃下去,肠胃会越来越差。
张仲景的脉法,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,浮脉与数脉是阳,沉脉与迟脉是阴。在针灸学中教过,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。初病如果脉是浮脉,或加上一点“大”“动”、“滑”、“数”,这是阳脉,代表阳病;若病久了,变成沉脉,或加上一点“涩”、“微”、“弱”、“弦”这是阴脉,代表阴病;就是病势在进、在恶化中。若反之,原来是阴脉,后来变成阳脉,则是病势在退, 在恢复中。正常人的脉是“不浮、不沉、不迟、不数”,就是常脉。
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,望闻问切中,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、下工,结果开药方出来七、八十味药,这不是正统中医,治不好病。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、闻诊、问诊,不是只有诊脉,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。
张仲景的观念中,认为阳有病、不可以看到阴脉,有病当见阳脉。只有经方的力量,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,才几天就变成阳脉。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,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。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,人身上的穴道,风池、风府、风门,都在背后,后脑是受风的地方, 所以有一句话说“神仙也怕脑后风”,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,第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,脖子后面对着吹,第二天项脖子强硬,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,这地方一受到寒,温度就低,温度低,寒则缩,缩则血管、神经就被绑到了,血管变小了,血过不去,病人就会感到酸痛, 痛在皮肤表面,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。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,但是处方是一样的,理论是一样的,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。为什么恶寒怕冷?恶寒就是一直发抖,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,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,人身上的汗水,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,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,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,这时突然碰到表寒,毛孔都闭起来,水出不去,只好停在皮下,水一离开汗腺,汗水就变成冰的,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。
只要出现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,就是太阳证。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、肝癌,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。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,治疗了以后,最后变成太阳证,就是快好了。如果反过来,太阳证的病人,治疗后变成厥阴证,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。
今天我们开始研究太阳病,头一段说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这一段,后世说是叫提纲。什么叫提纲?“提纲”两个字提得对,就是太阳病的纲领。我们更具体地来说,对于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,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。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不是一个个别的病,像咱们现在说的病名,比如肝炎、肺炎,都是个别的病,都是专有一定的致病因素、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,这些现在西医的病名,一个病有一个病的病名。这个虽然叫太阳病,但它不是单独对某一个病说的。
太阳病,凡是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,有这一系列证候反应的,就叫太阳病。太阳病就是一般的证,无论什么病,比如我们平常见的流感、伤寒、瘟疹等,它们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情形,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。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,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,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,那是不会错的,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。
那么根据这些证候,我们再来更深入地认识认识太阳病。
“脉浮”说明什么问题呢?脉浮就是脉出来了,往外出来了。怎么出来的呢?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,就是血液多了,所以它脉浮。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分多了,不是说一得病血反倒多了,哪儿有那事啊,是水分多了。脉浮,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靠近表的、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情况,脉才出来了。
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厉害、加剧,所以在上边特别疼,而且强(qiáng)。这个“强”啊,就是凝滞性的发强直的样子,在书的注里给改作“僵”(jiāng),这也讲得通。这个“强”啊,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发板(音ban),他就说这块儿“强”(qiáng)。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,我曾到河南南阳给人看过病,可见这个“强”是河南的本地语言,还是对的。由于充血是上半身厉害,越往上越厉害,我们一般都得过感冒,一得感冒,感觉脑袋的血管就都蹦起来了,越往上越厉害。那么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充血啊,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,而上体部尤其厉害。
“而恶寒”,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。我们平时(体表)的温度,它与外面的空气接触(温度)有一定的差距,人就习惯了,(现在体表温度)忽然高起来了,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,就感觉外面的空气来袭,这是肯定的,它加大与外边(温度)的差距了就恶寒。
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,我们还要想一想,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?人想要出汗,在出汗以前,血管要扩张,大量的体液都往外来,这个时候脉就浮了。而且人要想出汗,都在上体部,上体部面儿大嘛。那么这种情形,就把体液大量输送到上体部来了,所以脉也浮了,尤其上边更厉害,头项强痛。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,西医也是这么说法,所传导的热跟液体都往外来,外面的体温就增加、升高,就感觉外面怕冷了。
我们根据这些症状,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。这是出汗前驱的症状,要出汗而没能出汗,它就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怕冷(恶寒)”。我也参考西医书了,的确这样。太阳病是怎样一个病呢?根据这些症状,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: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,这么一种病理现象。这个(结论)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,叫正邪交争,这看法还是对的。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,机体对疾病是要斗争的,它不等着,所以“正邪交争”,这是中医顶要紧的一句话。
那么太阳病为什么要出汗呢?这就是机体打算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。就是这么一个道理,这个(道理)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,在《内经》上也有(相关论述)。可见表证,就是太阳病,是正与邪斗争。在哪儿呢?在表。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,打算把疾病排除于体外。假如要是排出去,那(病)就好了。可是人这种自然的良能是有限度的,往往达不到,达不到就会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,要出汗不能出汗,整个上半身充血,所以就有这个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了。这我们可以拿一般的事物(做类比)就能看出来,人的身体对刺激非常敏感,就拿夏天来说,夏天的脉都洪,洪是什么呢?也就是有浮的现象,也想出汗嘛,跟这是一样的。夏天要出汗,为什么呢?热得厉害,身上不出汗,你受不了。那么,冬天人就不怎么出汗。咱们平时有一句俗语,“冷尿热屁穷撒谎”,说是夏天多汗,一到冬天小便就多,人穷了就可能撒谎。热,则水分在外边多了,里头就有空气,所以他容易放屁,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。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,它就要去适应,就要与之斗争。那么,有了疾病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啊,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,人就活不了的,怎样的卫生也不行。空气中的病菌有的是,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,都起来斗争,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说“正邪交争”,在《内经》中讲得很好了,这一节先讲到这儿。
本条为太阳病脉证总纲。
太阳为六经之首,主表而统营卫,为一身之外藩。故外邪伤人,太阳首当其冲,正邪交争于体表,而出现表病的脉证。本条之所以为太阳病的总纲,正是因它指出了表病脉证的共性。“脉浮”为表病主脉,放在诸证之前,可见其对诊断表证所具有的重要性。邪犯体表,营卫气血必抗邪于表而充盈于外,脉为气血之先,故脉外应而浮。李濒湖说:“浮脉为阳表病居”,因此,“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”。临诊不论何病,也不论病程之长短,凡见浮脉,即当首先考虑表证之存在。“头项强痛”为太阳病主证。头为诸阳之会,是三阳经之通位。但诸阳经依其循行部位之不同,又各有所主。而头项部则为太阳经脉所过,故项为太阳之专位。太阳经脉受邪,气血涩滞,经脉拘急,于是就出现头项疼痛,活动不能自如的“项强”证候。恶寒,是表证的重要表现。在“恶寒”之前用一个“而”字,有“而且一定”之意,以示强调“恶寒”对辨证的重要性。邪伤太阳之气,卫气失掉正常的卫外功能,所以病人感到怕冷。表证恶寒,是因太阳之气受伤,临床多见背恶寒较甚,且以下午恶寒较重为特点。因邪客于表卫阳先伤,午后而阴寒得逞,所以会有这一现象。
太阳被外邪所伤,见证莫确于脉浮、头项强痛与恶寒三证,凡见此脉证,即可诊断为太阳病。但外邪束表,阳气闭郁,还会出现发热。本条不提发热一证,可能因其较恶寒出现为晚。论中有“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”之句,则提示发热一证有迟早,但恶寒则是必然要出现的。本条若是作为太阳表证的提纲,应把发热一证补充进去。此后,凡论中提及“太阳病”时,则意味着“脉浮,头项强痛,而恶寒”,以及发热等脉证已在其内。
本条讲的是太阳表病的共同脉证。由于感邪有不同,体质有差异,临床表现又有不同的类型,故太阳表病可概括为中风与伤寒两类。下面就分别讨论各个不同类型的脉证特点。